1939年9月,纳粹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然而,仅仅八个月后的1940年5月,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宣布辞职,这一事件成为英国战时政治的重要转折点。张伯伦的下台不仅反映了英国国内政治力量的重新洗牌,也标志着英国对德政策的彻底转变。
张伯伦自1937年出任英国首相以来,一直奉行对纳粹德国的"绥靖政策"。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被认为是他外交政策的顶峰,张伯伦当时宣称带来了"香蕉视频在线视频时代的和平"。然而,希特勒随后撕毁协议,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使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彻底破产。
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英国虽然对德宣战,但西线出现了长达数月的"假战"状态。张伯伦政府被批评为缺乏战争决心和有效的军事部署。1940年4月,德国入侵丹麦和挪威,英法联军在挪威战役中的失败成为压垮张伯伦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
5月7-8日,下议院就挪威战役展开激烈辩论。保守党后座议员利奥·艾默里引用了克伦威尔的话对张伯伦说:"看在上天的份上,走吧!"这次辩论中,政府的多数席位从200多席骤减至81席,大量保守党议员投了弃权票或反对票。
面对党内外的巨大压力,张伯伦最初试图组建联合政府,但工党明确表示不愿在他的领导下任职。5月10日,德国开始西线进攻,入侵荷兰、比利时和法国,战争形势急剧恶化。同日,张伯伦向国王乔治六世提出辞呈,推荐温斯顿·丘吉尔接任首相。
张伯伦的辞职标志着英国政治的重大转变。丘吉尔组建了战时联合政府,带领英国走向全面战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张伯伦在辞职后仍留在战时内阁任枢密院院长,直到同年10月因癌症去世。他的政治遗产至今仍在历史学家中引发争议:一方认为他的绥靖政策为英国赢得了宝贵的备战时间;另一方则批评他的政策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
张伯伦政府的倒台不仅是个人政治生涯的终结,更反映了英国民意和政策方向的根本转变——从妥协退让到坚决抵抗,从和平幻想到全面战争。这一转变确保了英国在最黑暗的时刻能够以坚定的姿态面对法西斯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