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岁那年,李明第一次站在市游泳馆的跳台上,双腿微微发颤。泳池里的水波在阳光下闪烁,像无数双嘲弄的眼睛。他是被体育老师"硬塞"进校队的——个子高,臂展长,典型的游泳身材,却是个连换气都不会的"旱鸭子"。

"李明,你确定要参加下个月的市级选拔赛吗?"教练皱着眉头,看着他在泳池里笨拙地扑腾。
"确定。"李明抹去脸上的水珠,眼神坚定。
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
起初的训练近乎残酷。每天清晨五点,当同学们还在梦乡时,李明已经在水里划动第一千次手臂。他的泳姿被队友嘲笑为"狗刨式",50米自由泳要花上一分多钟,而队里最快的选手只需要28秒。
最困难的是克服对深水的恐惧。每次游到深水区,他总会莫名恐慌,动作变形,甚至呛水。有天晚上,他独自来到泳池,在寂静中一次次跳入深水区,直到能够平静地面对那片蔚蓝。
"你的问题不在技术,而在心里。"教练一针见血,"游泳是身体与水的对话,不是对抗。"
李明开始改变训练方式。他不再机械地重复动作,而是用心感受水的流动,学习如何借助水的力量前进。他录像分析自己的每一个动作,对照世界冠军的视频一点点纠正。
转折点出现在一次训练意外中。为提高耐力,他尝试超长距离训练,结果因体力不支差点溺水。被救生员拖上岸时,他意识到蛮干不能解决问题。从此,他更加注重训练的科学性,学习运动生理学和营养学知识。
省级比赛中,他第一次站上领奖台——第三名。铜牌在手,他却盯着冠军的位置,眼神炽热。
接下来的两年里,李明的成绩稳步提升,但也遭遇了瓶颈期。无论怎么训练,成绩都停滞不前。焦虑中,他一度想放弃。这时,教练给了他关键建议:"忘记速度,找回你最初对游泳的热爱。"
李明开始享受在水中自由穿梭的感觉,而不是一味追求快零点几秒。奇妙的是,当他放松心态后,成绩反而突破了。
全国青年游泳锦标赛的决赛日,李明站在跳台上,神情平静。发令枪响,他跃入水中,动作流畅如鱼。最后50米,他感受到极限的痛苦,但脑海中闪过这些年训练的画面——清晨空荡的泳池,磨破的手掌,失败的泪水...
触壁的那一刻,电子屏显示他打破了赛会纪录。看台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教练冲过来紧紧抱住他。
从菜鸟到冠军,李明用了五年时间。这五年里,他不仅学会了游泳,更学会了坚持、智慧和面对恐惧的勇气。领奖台上,金牌在胸前闪耀,但他知道,真正的奖励是这一路上的成长。
碧波之中,他追逐的不仅是速度,更是那个不断超越自我的梦。而这场追梦之旅,还远未结束——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广阔的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