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游泳成为许多人消暑的首选活动。在一些非正规游泳场所,偶尔能看到有人使用汽车内胎充当游泳圈的现象。这种做法看似经济实惠,但究竟是否安全?多位水上安全专家对此表示严重关切。

专家观点: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北京市水上救生协会副会长李明指出,汽车内胎的设计初衷并非用于水上承重或救援,其材质、结构和承重能力与专业游泳圈存在本质区别。"专业游泳圈通常采用高强度塑料或橡胶材料,具有明确的最大承重标准和防侧翻设计。而汽车内胎在遇水后表面湿滑,容易导致使用者滑落,且缺乏必要的抓握设计。"
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安全专家王教授补充道:"汽车内胎在接触池水中的氯或其他化学物质时可能加速老化、变形甚至破裂。更重要的是,内胎没有专业游泳圈的分仓设计,一旦破损就会完全失去浮力。"
实测数据显示显著差异
根据实验室测试数据,专业游泳圈能够提供均匀的浮力分布,承重能力可达100-150公斤。而汽车内胎的浮力分布不均,在水中容易翻转,且最大安全承重难以确定。
此外,专业游泳圈通常配备有安全气囊或多气室设计,即使某个部分受损,仍能保持一定浮力。汽车内胎则为单一气室,任何破损都会导致立即下沉。
专家建议
专家们一致建议:
1. 坚决不使用汽车内胎作为水上娱乐设备
2. 选择具有国家安全认证的专业游泳圈
3. 儿童使用时必须配备合格的救生衣
4. 任何充气设备都不能替代必要的看护
"水上安全无小事",李副会长强调,"看似省钱的替代方案可能付出无法挽回的代价。请公众务必选择专业水上器材,并在正规场所进行水上活动。"
最后专家提醒,即使在有专业救生设备的场所,家长也应时刻关注儿童的水上活动,保持"一臂距离"的监护原则,确保水上娱乐的安全与快乐。